生物工程与健康学院周建刚老师及其团队为推动绿色制造,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一直围绕着细菌纤维素和细菌絮凝剂进行相关研究。
近期,周建刚老师依托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转化尼龙合成细菌絮凝剂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分离筛选到一株能够以尼龙6,6微塑料为底物生长的菌株Brucella intermedia ZL-06,从而实现以ZL-06菌株和脱附后的尼龙6,6微塑料为原料持续合成细菌絮凝剂。本研究不仅为水体中尼龙6,6微米塑料的高效去除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而且对保障水质安全、降低废塑料回收成本的基础,实现环保和经济效益并重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工作以“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bacterial flocculants by nylon-6,6 microplastics hydrolysate utilizing Brucella intermedia ZL-06”为题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武汉纺织大学为第一单位,周建刚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3435。
图 1. 以尼龙微粒为原料持续合成细菌絮凝剂示意图
与此同时,课题组以涤纶为原料,采用共发酵方式在亲水的BC中掺杂富含疏水基团(吲哚和苯环等)的细菌絮凝剂(bacterial flocculants,BF),合成具有可调亲疏水特性的BC/BF,用于高效选择性吸附微塑料。该方法具有绿色、低成本、且结构可控等优点,解决了现今纤维素基功能材料对微塑料吸附性能不高并且选择性差的瓶颈问题,为最终实现废弃涤纶资源在水污染控制中的高值化、规模化利用这一长期目标提供基础积累和技术支持。研究成果以“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flocculant-containing bacterial cellulose composite for removal of PET nano-plastics”为题,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中科院1区TOP期刊)。武汉纺织大学为第一单位,周建刚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3.143848。
图 2. 以涤纶微塑料为原料持续合成细菌纤维素/絮凝剂复合材料示意图